Q:疫情之下,如何调整学习中出现的摆烂行为?
A:“摆烂”一词最初来源于NBA比赛,指的是弱球队故意追求垫底排名,以期在第二年获得更好的选秀顺位。而随着“摆烂”一词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后,该词就从中性词滑向负面词汇,意思更变为——当个体感知到事情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时,干脆就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即破罐子破摔的行为[1]。相信在我们身边也经常听到不少同学口中出现了“摆烂”一词,或许只是短暂地发泄情绪、自嘲,又或许是左思右想之后决定开摆、任由事情发展。因为疫情的影响,现在同学们可能更容易受到“摆烂”行为的“纠缠”,那么我们如何来调整疫情期间学习上出现的摆烂行为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步步地来了解。
首先,摆烂行为的出现可能与我们的自尊、完美主义有关,即自尊越高、越追求完美的人越有可能摆烂[2],这是因为我们通过摆烂行为来避免我们的自尊受到伤害,让事情的失败归结于外部而非内部的原因,比如明天即将有一场考试,但小明没有复习好,于是他干脆放弃复习和朋友一起出去玩,这样,等成绩出来时,他就可以归因于没有复习,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因为后者对自己自尊的伤害更大。这种“摆烂”举动,其实也属于一种自我妨碍,即故意做出阻碍自己成功的事情。
除此之外,如果一直摆烂,可能也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个体做出了一些无果行为后,形成了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如,因为疫情原因,很多同学找工作可能遭遇很多挫折,在多次努力无果后,便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觉得自己无论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就业困境,于是干脆放弃工作的寻求。
那么在了解了我们摆烂行为的产生原因后,我们如何来调整它呢?或许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改变自己的认知
摆烂,离不开我们对当前事件或情境的认知。根据ABC理论,我们所产生的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源于我们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解释。当我们面对压力、紧张事件时,我们不妨改变自己的认知,从客观、理性、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事件本身。比如,反问自己“为什么会认为努力了还是不会有结果呢?”、“为什么我一定不可能实现呢?”等等,通过这样的反问去发现自己认知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在认知层面解除自我妨碍。通过这样的练习,我们不仅可以走出消沉情绪,还能找回一些掌控感和行动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调整自己对当前情境的目标导向。有研究发现,成就目标导向的个体比非成就目标导向的个体更有可能使用自我妨碍策略[3]。因此,当我们感知到对当前情境的无力和焦虑时,不妨把目标放在对过程的掌握和学习上,而不是预期获得的结果上,比如要考多少分、要考第几名,如此,我们便不容易产生自我妨碍、展现摆烂行为。
2、制定计划,分解任务,适当奖励
摆烂,通常发生于我们发现任务实现有很大困难的时候。基于此,我们可以先把任务分解成各个小任务,然后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适的任务完成计划,比如每天复习一章的课程知识等。当我们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时,在主观层面上我们会觉得其可实现性更大,我们就更有动力去完成它,每当完成一个任务时,还可以给自己一个奖励。久而久之,在此过程中,我们就会慢慢树立起自我效能感,也会让我们逐渐有信心去面对那些更大事件。
3、寻求与他人合作
寻求与他人合作,一方面,他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事件,减轻主观上的压力感知;另一方面,与他人合作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社会支持感。当我们感知到自己能够获得社会支持时,我们就能较少受到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进而能够较好保持一种良好心理健康水平[4]。已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感能够有助于我们形成较高的心理韧性,从而在压力或威胁环境中,我们能够更好适应、更好面对。
参考文献:
[1] 文化产业评论《摆烂:任性还是通透?》2022.4.22
//mp.weixin.qq.com/s/Xyg-kHiMn3JNQ_3FM69mFw
[2]果壳《当心你身边总说要摆烂的人,他们可能是潜在的“卷王”》2022.4.30 //mp.weixin.qq.com/s/jHBzIsbX5jAdSAx9FXGpCA
[3]杨瀚博.(2020).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
//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2101&filename=1020311760.nh
[4]甘良梅.(2022).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职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2),65-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