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却又无处不在。死亡是我们不曾知晓也不可能知晓的黑暗世界,它与生俱来,让人避无可避。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死亡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境的变化,对死亡的恐惧可能会逐渐加深。亚隆医生从他多年的心理治疗和亲身经历出发,用他的探索和睿智使世人直面死亡,启发人们珍惜生命,享受当下,从现世获得人生意义这应该是他剖析死亡的真正目的了。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死亡”这个词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死亡焦虑是个很狡猾的家伙,有时候可能会直接外显出来,比如有人总是转弯抹角的想到“死”,担心自己存在的痕迹在世界上彻底消失;有时候会非常隐秘,它藏在噩梦里,描绘做梦者的现实生活;有时候还会毫无指向,比如存在于时光飞逝的感叹里,通过美容手术希望青春永驻等。无论是哪一种,当你察觉到离死亡又进一步时,就像《釜山行》里的人面对丧尸时一样的绝望和无力。但死亡真的那么可怕吗?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真正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对死亡之后的一系列痛苦和未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你直面死亡产生焦虑的同时有可能会丰富自己的人生,焦虑也就会随着对生命的审视而缓解消除。亚隆医生用他多年的治疗别人的经验总结出:在观念和亲密联结的双重作用下,人们能够有效地降低死亡焦虑,利用觉醒体验,最终引发个人的改变。
我对他所提到的“观念”理解如下: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放平心态,对生命更加珍惜,充分活在每个当下,去欣赏、去享受活着本身所带来的纯粹的快乐,不是现在认为的那种挥霍无度且没有意义的及时行乐,而是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即书中提到的“波动影响”。关于“波动影响”,我与作者“试图留下个人的名声总是徒劳无功的,一切都会转瞬即逝,无常无住”、“从朋友中寻找自己的身影”的观点不尽相同。如果人死后真的不能留下芳名的话,那古代先哲为什么会流芳百世?相反的,我倒觉得在与你接触的人中寻找自己存在的痕迹反而不能长久,因为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逝世的时候你也就消失了,这对减轻死亡焦虑来讲似乎没什么太大效果。我理解的“波动影响”应该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分别包括个人名声或身影、留下的痕迹,痕迹可以有很多,某些智慧、某些成就、某些教导、某种特质和别人记忆里的你等。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世界上努力留下自己的足迹,获得人生的意义罢了。有时候会感叹人生无常,既然一切美景注定要成为过去,所热爱的一切难逃必然消亡的宿命,那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这类似于顾城笔下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其实在他的另一首诗里,给出了答案:“生命是闪耀的此刻,不是过程,就像芳香不需要道路一样”。过分关注未来的失去,反而会错过当下的乐趣,“此时此地”充分地活着才是人生美好的体验。“此时此地”这个词在本书中多次被提及,无非是让人们清晰的认识到“存在”,生命是有限的,应该通过创造、爱和创造自己的命运来避免没有意义的人生。
其实读了前半部分,对作者的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亚隆医生推崇伊壁鸠鲁的哲学和他的大智慧,批评苏格拉底的形而上意义的灵魂不朽论,顺带抨击了宗教的来世论。但之后又用心理治疗的实例强调善行使人不朽,伊泽后世,这似乎与苏格拉底在伦理道德层面讲的真善美是永恒的没什么不同。苏格拉底曾说:“你们必须充满自信地看待死亡,并确立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任何事情都不能伤害一个好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神不会对他的命运无动于衷。”其实他也是在启示人们追求真善美,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尽力产生“波动影响”,然后减轻死亡焦虑,这看起来好像并不矛盾。读了后半部分之后,才知道是自己的理解有了偏差。其实作者并没有对宗教信仰有非议,他强调的是从现世获得人生意义,他的意义来自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的人生意义,他认为痴迷于来世会让今生过得不充分,没有全然参与其中。我们应该是感悟存在的意识,而不是像信奉来世论的教徒那样超离世界,我觉得这可能是作者认为“来世论”不合理的地方。
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他也许是为了产生“波动影响”,给治疗师们和读者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关于这方面第七章讲的特别详细,在此不做赘述。看着书中一个个的心理治疗事例,我一人分饰两角,一方面假装是患者来看自己是否存在书中描述的困惑,另一方面假设自己是治疗师遇到这样的患者应该怎么处理。陪伴、真诚、自我暴露和包容是我从中学到的。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些杂乱的小感悟。关于遗憾,我可能会对五年或十年之前的自己做的事情有很多遗憾,像是选择中学时没有去市里,初二时没有好好学习,高中时没有与分开的好友多多联系等。那想象一下,从现在开始可以做点什么能让自己在一年或五年之后不留遗憾。我认为人生圆满的时刻很少,每段时期很难不留遗憾,就算是让我回到五年或十年之前弥补了上述遗憾,也会有新的遗憾生成,只不过选择不同而已。那现在应该是想做的抓紧做,好好珍惜当下,尽力不留遗憾的过每一天,这会让我安然面对多年后最终的死亡。关于“觉醒体验”,看到父母慢慢变老,我的大学快要结束,这些都引起我对时间的重视,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懂得自己人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心跳停止,呼吸消逝,在物理学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色礼服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悄然离去。第三次,是这个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的死去,整个宇宙都与你无关。其实,“乐观”是我减轻死亡焦虑的法宝。乐观的看待美好的事物,不管未来如何,现在的我可以欣赏它;乐观的对待自己的生活,珍惜生命,享受当下,做有意义的事,尽力不留遗憾;乐观的看待人生打击,亲人的逝世、宠物的离去、疾病等让我在直面死亡的同时感叹生命的美好,带着祝福和隐形的陪伴继续生活的修行。其实你看,死亡也没有那么可怕。
(作者:吴英慧 2015级教育学师范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