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智婕 2015级教育学(师范)班
《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豆瓣评分高达8.5,甚至有书单将其列为人一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这本书风行70年不衰,可见其在阅读上为读者带去了不容小视的影响与价值。根据书名不难看出这本书主要论述了对于阅读方法指导。
断断续续总算把把这本书读完,虽然不至于醍醐灌顶,但也受益颇深。本书的目的作者在第一章就有指出,着重提高阅读的理解力,而非仅仅为娱乐或是获取资讯。而对于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本书围绕了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阅读的四种层次。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种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作者认为,“我们称之为层次而不称为种类的原因是,严格来说,种类是样样都不同的,而层次却是再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性”,换言之,四个层次依次渐进,但每一种层次又是以前一层次为基础而建立。这和我国古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朱子读书法的一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朱子读书法主张“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循序渐进包含三个读书的注意点: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利于让知识结构层次化。
除此之外,书中对于辅助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活力与艺术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看法。
书中分别用了一章的篇幅去阐述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
作者在阐述“基础阅读”中,又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阅读准备阶段;第二阶段:认字阶段;第三阶段: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第四阶段:“成熟”的阅读者。并且提出了基础阅读必备的四种能力:词义的认知能力、信息的查阅能力、读写的记录能力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在第四章的检视阅读中,作者将检视阅读分为两个阶段:简略的阅读和粗浅的阅读。针对如何进行简略的阅读,文中提出了六点建议:
1、先看书名和序言,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然后将书在脑海中进行归类。
2、研究目录页,对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检阅书中所附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
4、阅读出版者的介绍、广告文案和宣传文案。
5、挑选几个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读。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跳跃式阅读,把全书快速翻阅一遍,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
在“粗浅”的阅读阶段,作者又提出了三个注意点:
1、在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先从头到尾读完,不要因为读不懂的地方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2、学会依据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选择不同的速度阅读
3、选择默读,尽量避免逗留或倒退
作者在第四章的末尾这样提到:“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接下来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作者则用了大量的笔墨去阐述,占有一篇的篇幅。与前面的基础阅读层次和检视阅读层次类似,在这一部分作者也通过分阶段的方式向读者呈现如何去进行分析阅读。
首先,作者阐述了分析阅读的几项规则:
1、规则一: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因为不同类别的书也需要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解读,用作者的话说即“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书本的指导,那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
2、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即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3、规则三:将书中的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4、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而将这四个规则串联起来运用,读者就可以对所读的书有一个结构框架性的认识,这也是作者提出的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明白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紧接着第一个阶段,作者又提出了另外四项阅读规则:
1、规则一:找出并理解共通词义(关键词),与作者达成共识。因为词义四可供沟通的知识的基本要素。作者认为,词义可以简要理解为没有模糊地带的字,词义只有在沟通中才可能呈现。换言之,找出共通词义即达成共识,与我们所阅读的书本作者达成共识。
2、规则二:找到书中最重要的句子,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规则三:明白作者论述的是什么并能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重新架构。
4、规则四:确定作者哪些问题解决了而哪些问题未能解决,并进一步判断哪些是作者所知道的没能解决的问题。
这四项规则则是上一阶段的延伸进阶,即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第三阶段,作者认为应该是像沟通之时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在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中,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经历由准备阶段进入主题阅读这样一个过程。在准备过程中,针对研究的主题,应先制定一份试验性书目,并借此确定哪些与主题相关。在进入主题阅读之后,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步骤:
1、找到相关章节。作者认为在主题阅读中,读者所关注的主题才应该是重点,而非阅读的书本身。
2、带引作者与我们达成共识。作者在这里对比了第三层次分析阅读中与作者达成共识的规则。在第四阶段,读者不再局限于与作者达成共识,跟着作者走,而是由读者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书本的作者与其达成共识。
3、厘清问题。
4、界定议题。
5、分析讨论。
到这里,基本上就将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梳理了一遍。纵观作者对这四个阅读层次所进行的解读,第一印象就是:啊!很像语文老师在讲解阅读理解题的时候的样子。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可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指南。
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以一种愈发迅猛的势态在不断发展,碎片化阅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人难以沉下心去花费相对整块的时间去阅读消化书籍内容,更多时候,在搜索门户上输入书名,可供参考的相关信息不计其数。用作者的话来说,这些信息资讯都经过“精美的包装”,我们可以以极高的效率快速浏览接收,用不着我们自己作出结论,直接就能装入头脑。而正因此,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论断:“现代传媒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显然“理解”不能简单与“知道”划等,资讯的获得也并不意味着理解力的增强。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在教导读者如何去细致地解读一本书,如何去理解书中的内涵,而不是仅仅逐字逐句地读过一遍。
实际上,如果按照作者在书中给出的阅读方式去阅读无疑是十分费神费力的,但正是这种逆水行舟,迎难而上式的阅读方式可以为我们打开真正的阅读世界,带领我们接触阅读的真正目的,即阅读是为了增进自身的理解力而不仅仅为了娱乐或单纯的获取资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大多数的时候,大多数的人总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一个地方,处于一个环境之中。我们能接触到的比起外面的世界显得十分渺小,而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令我们的生命在有限中得到延伸。
在这个知识及力量,知识即财富的时代,《如何阅读一本书》除了其本身自带的工具实用属性,更像是一本隐形的“成功学”读物,它教会读者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并不仅仅停留于此,还要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和文化素养,而这势必能成为一个人迈向成功的重要资本。
这本书作为一本指南性质的读物,拥有完整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但是也并非十全十美。前文有提及,当我看完整本书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它太像语文老师在讲解阅读理解。实际上,它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些弊端。
这本书似乎过于强调我们该如何去通过阅读理解书中的主旨知识,如果把我们要阅读的书看做一块吸满水的海绵,那么《如何阅读一本书》则是告诉读者怎么样才能更快更彻底地把海绵挤干,吸收掉海绵中的水分。这样的阅读方式对于阅读一些知识性较强的或是较为枯燥的专业书籍时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取理解知识与信息。
如果是阅读那些文学性的书籍,比如散文小说之类的。如果是在语文考试中要解答阅读理解题,也可以使用。但若是平时阅读,其实并非每次都必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剖析得一清二楚。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本就极具主观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是必须按着层次步骤挨个分析,阅读的过程实在是少了太多趣味性,对于作者的情感和书中的情节反而难以产生很好的共鸣。面对感性居多的书籍时,若是以全然清晰的头脑和极具理性地视角来解读,终归是多了几分怪异。
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它能帮助许多“翻书”多年的读者学会进行真正的“读书”,带着读者自有的认知体系开始读书,再暂时舍弃自我的认知体系去解读作者的思想,最终发现主旨与作者的真正意图。这无疑是困难的,但也是极具意义的,只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恐怕才能算真正读懂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