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婉婷 2017级应用心理学班
曾经听到过一句很美的话:“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从前慢》)。在那个通过书信传递情感与思想的年代,不仅是信,还有书,更是包含着作者的千百情绪与漫漫思想。然而文字撩人,有时却只是止于它华丽的外表,而非内在的灵魂,因着读书的人看到了表面,却没有与作者感同身受。自认为了解了作者而喧嚣着自我感动,殊不知作者与他遥隔银河,心生哀戚;又或许,读书的人倾尽全力去理解,但错误的方法是虚假的鹊桥,一踏,便坠入银河,只剩茫然与无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读者唤来鹊桥的引子,这本阅读指南,形象地介绍了阅读的方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读者等等,为初读者指引方向,为久读者锦上添花。
本书开头便提到阅读要有活力,即要主动阅读。阅读越生动,效果越好。这种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在我看来,主动阅读是主观的。如若从一次主动阅读中产生兴趣或成就感等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感受,便可以引发积极的“自我羊群效应”(即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由此循环,我想读者会寻求更多,他们接受到的作者所发出的讯息会更多,因而他们所能获得的东西也会更多。我认为这比只为消遣时间而读书更有意义,也更能叩击人的心灵。
做到主动阅读后,如何阅读便成为另一大难题。本书提及,真正地在阅读的方式只有一种,即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你内心想要读这本书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是一种对主动阅读的深刻领悟,亦是一种对自我的突破。愈多的人们开始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对阅读亦是这样,只愿浅尝辄止,不愿去思考作者真正想要通过文字呐喊出的是什么。因而这种自我突破,是跨越你的心理舒适区,使你更加优秀的体验。既然我们深知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是何种警示作用,那我们自然也应知阅读中的该为与不该为。
知道阅读该为什么,自然不可忽视阅读的目的。小孩子读书是为了好玩的故事,学生读书是为了作业与兴趣,大人读书是为了扩展知识面或是消遣时光等种种原因。在本书中,提及了两种阅读目的: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与为增进理解而阅读。两者看似相近却又大不相同,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另一种是必须读的东西。理解力相当自然可以从阅读中增加资讯;资讯足够便可能从阅读中增进理解力,此时便要求读物比阅读的人略胜一筹。例如在我的童年未识字的情况下,父亲为我们朗读故事书,我的目的是获取有趣的故事,但同时,我在潜移默化下可以增强理解故事叙述条理的能力,在这种水准不齐的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这便是一种超出我能力的理解力。本书中因此提及,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然而我却对此心存疑虑,“更高杆”这种说法是相较于何种标准而来,仅仅是指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还是指全方面都比我们“更高杆”的人,不论是何方面,我更倾向于韩愈所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人皆可为师,不存在谁比谁“更高杆”之说。但阅读的确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因着目标的不同,你所阅读的过程也将发生改变,下文中便可作出说明。盲目的阅读在我看来,更容易使人半途而弃,缺少目标,便会迷茫。
文字自古以来便在传承着信息、知识,因此我们的阅读就是学习与获得讯息。关于这一点我十分赞同本书的作者。在一次阅读中你可以通过吸收资讯学习,例如你从一篇新闻报纸之中,读到了某某获得了XX的生物诺贝尔奖项,你可以由此思考是否可以运用其他方法得到这项研究成果;又或者你可以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研究成功的……我想这是阅读的优势之一。但思考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你还需要凭借以往的经验、想象力和理解等等,阅读并非要你变成书呆子,你在获取资讯时就已经攫取了阅读中的乐趣,去发现这种乐趣,由此去精神抖擞,去将活力与文字融合,去和学习逍遥……
阅读与倾听在此书中被认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向老师学习的方式,不同的是,倾听是向出现于你眼前的老师学习,而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这句话就像是昏睡中一阵清凉透彻的微风,瞬间点醒了我。长久以来,我一直忽略了这位缺席的老师,默默等待他人从天而降,而非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思考,在书中寻找答案。
本书提及,想要增进阅读的技巧之前,一定要先了解阅读层次的不同。在此书中,共分为四种层次的阅读,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层次之间又互相包含。第一层即为基础阅读,第二层为检视阅读,第三次为分析阅读,最后也是最高级的一层是主题阅读,本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这几种层次。在基础阅读的根基上,我认为检视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中,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可以帮助你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深读,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书中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这种略读的方式就像是打谷,能帮助你从糟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当你略读完整本书,你已经大权在手,你掌握了整本书的构架与思想,你可以一声令下,细读或放弃它,全然取决于你的判准。这也决定了当你对一本书做分析阅读时,你是浪费时间还是充分利用时间。当然,这样的阅读也需要正确的方法,详情即可参考本书。
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她要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拿出笔做笔记。本书中也提到了做笔记可以采用的几种方法,以及在书上做笔记不仅可以保持清醒,还可以帮助自己主动思考,记住作者的思想。笔记也可以在你粗读的时候帮助你将书籍分类,理清思路……
本书内容的详细程度超乎我的想象,不仅有上面所述,还写到了为书本拟大纲的技巧,如何发现作者的意图等等实用技巧。因而我对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十分赞同且从中获益匪浅,没有什么比做一名合格的读者简单又艰难。蔡志忠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没有主观想法,在任何当下只是无我地随顺变化,而没有自己,这就是无相,这就是空境。在我看来,作为一名读者,如果不去思考,只是随顺地跟着作者的文字变化,那么他便失去了与作者沟通的能力与阅读的乐趣,自然也无法唤来鹊桥,永远在银河的彼端,遥望着那端,说着好美,却无法企及。
高端技术再得人心,也无法占据一字一句所带来的温柔与震撼,从前的车,马,邮件很慢,人们从阅读中获得一切;如今不需要车,马,邮件,人们还是从阅读中获得一切,只是需要人们抛下懒惰与无知,凭借自己想读书的力量,声声呼唤鹊,唤出梦幻的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