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交给”学生
——《领导心理学》任课教师范庭卫专访
(《翠文报》文/陆晓芸 图/张杰)范庭卫老师的采访约在了上午三节课之后。当来到他上课的教室时,记者发现,投影仪上还投映着上课时的 PPT,他正在讲台上给留下来的学生讲解着题目。等学生都离开后,才抱歉的对记者笑了笑说:“不好意思,刚才学生还有几个问题没有明白。”随后便接受了本次的采访。 范庭卫在文正学院教授《领导心理学》这一门课程。因为“课堂生动,学生积极参与”,赢得了学院督导老师的一致认可。
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
范庭卫所教授的《领导心理学》课程,“国际范”十足,连教材都是英文版本,采用了翻译的英文版教材《领导学:理论与实践》(Leadership:Theory and Practice,Sage Publication,Inc.201)。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理论掌握和实践应用(案例分析)两方面,教学对象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大二或者大三的学生。针对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范庭卫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做法,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是他近几年一直坚持的上课理念。
如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范庭卫告诉了记者:“我的做法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制作PPT。二是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学生小组派代表报告 PPT,初步讲述章节内容。然后我再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进行补充、讲解、提问,并结合案例展开讨论。”随后,关于为何强调“动起来”的教学方式他还表示:“这种方式,改变了学生们被动听讲的状况,使大部分的同学都能认真听课和参与讨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是“放手”,更是“挑战”
对于“动起来”这种上课方式,学生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孙佩均是文正学院 201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委员。对于这样的上课方式,她也有她自己的看法。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我们会提前拷下老师的英文 PPT,课后翻译,然后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课件。英语课件翻译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英语能力,因为遇到有些专业术语较为深奥,迫使我们要不断地去阅读英文案例文献。”另一位应用心理学的同学韩忝虞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范老师所倡导的‘三方互动’也就是老师、台上学生和台下学生的互动,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在课堂上动起来。而且老师不仅会就 PPT 上的内容来提问题,而且会发散开来,补充许多其他知识,讲的非常的细,像我这样的‘学习困难生’能够听懂、爱听,并主动参与讨论。”
但是范庭卫也坦言:“其实这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每次上课都是以学生主讲,老师辅助的方式进行。正是这种辅助的教学方式,反而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在学生讲课的时候,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范庭卫会要求作报告的同学先暂停一下,他亲自进行深入的解释,同时对台下同学提出的各种的问题进行讲解。“我并不是把课堂真的就交给了学生,而是希望引导他们都参与到课堂上来,同时还需要把握整个课堂的走向,需要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实这对我的要求更高。
好课堂,不止是一个人的“功劳”
在博士毕业之后,范庭卫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系游学了一年。期间,他发现在一些西方的大学课堂中,学生参与到课堂上的积极性都很高,在课前都会阅读大量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可以参与其中。回国后,范庭卫在博彩平台-十大博彩平台 心理系曾担任了五年的系主任。在那几年里,他一直在想,怎么样让国内的学生也参与到课堂里来呢?
前几年范庭卫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现在初高中也在流行学生课前做 PPT,上课了学生自己先讲,然后老师做最后补充。他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将这一套方法搬到大学的课堂里?于是,“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理念就诞生了。 对于能够成功改变教学模式,范庭卫也笑着说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由于院领导的支持,管理的到位。学生们都有着要学、学好的心态,能够将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认真的完成。正因如此,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才能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
最后,范庭卫告诉记者:“以上的方法还在慢慢的尝试中,如何使每个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前准备和课堂讨论中去,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