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佳欣 1818403020 2018级 应用心理学班
首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像一个学长学姐交流会,因为本书的作者Scott Young是一名加拿大的大学生,他以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笔记等为实例向读者们介绍整体性学习。这种形式不仅让书本更加通俗易懂,而且让身为学生的我们感到十分亲切。
本书的原名是 Learn More Study Less ,这也是作者最想传达给读者的,我们应该掌握更多知识而非单纯地“学”知识。整体性学习共有六步,而学习(或者说是阅读、记忆)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六步原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我们却只取其中一小部分来实践,这势必会导致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在阅读了整体性学习的六个步骤——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以及测试后,我印象较深的是获取阶段的结构模型法以及技巧中的笔记流。
对于结构模型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在之前与友人交谈时就曾总结出这种方法,不过仅仅是在相似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之间迁移搭桥,虽然也小有成效,但使用时常常会费时费力。而Scott Young的建模方法有效地缩短了我联系、记忆知识点的时间,并且使知识网络脉络更加清晰。这不仅使我的思路更加明晰,更便于在接受新的知识点时更快调取知识储备,同时还可以联系到更广的范围。此外,在之后的拓展阶段中提及的纵向拓展里,作者提出的几个疑问“你能将一个公式与一个自然事件相联系吗?地震的预测与八国联军事件有什么相似之处吗?”更是刷新了我对知识间联系的印象,原来不同学科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之间也可以有相似之处。依此看来,我相信最终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整合到同一张知识网络之中。
前者是因升级了我原本的想法而令我印象深刻,笔记流却是弥补了我知识的一处空白。对于学生党们来讲,笔记从来都不是陌生的东西。高中时记笔记的方式很固定,只要把老师讲过的知识全部记录下来就好,但到了大学,我发现这样的“抄黑板”貌似行不通了。老师不再会像之前那样把需要记录的内容板书下来等大家摘录,课堂的节奏很快,PPT放得也快,还有一些甚至是全英文的。同时,没有了考纲的指导,好像并不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需要记录。就这样,笔记本闲置了两个月。看了笔记流的介绍,我才惊觉,之前做的笔记并没有帮助到我更好地学习,我并不会记笔记。笔记流区别于传统的笔记,它更像是思维导图在纸上的呈现与扩充,这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手抄跟不上老师语速的问题,更解决了不知记什么的烦恼。在做笔记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将其内化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无需再用课后时间对照笔记重新理解知识,这样学习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同时,笔记流薄薄的纸以及知识体系在视觉上显得更加有逻辑性,不会像密密麻麻的字让人们不容易提起复习的勇气。当然这也侧面强调了提前预习的重要性,不提前了解书本的话很难在初次接触新知识时就整理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至于其他一些技巧如记忆方法、学习方法等,因为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所以此刻我并不能详细说出我的体悟。就像本书后边所说,全部掌握这些技巧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我想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这本书一定会伴我身侧,但其中的方法与思想伴随我的绝不仅仅是两年时光。